凌海:凌海市(原名锦县)位于渤海辽东湾畔,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一座美丽的沿海开放城市,素有“辽西走廊上一颗明珠”之美誉。1993年1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凌海市地理位置介于北纬40°48’-41°26’,东经120°42’-121°45’之间,全境环抱辽西中心城市锦州市区,全市辖19个乡镇(场)、2个街道办事处和260个行政村,总人口为53.7万,有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等15个少数民族。凌海市自然地貌结构大体分为“四山二水四分田”,境内“山、平、洼、海”俱全,土地总面积2495平方公里。2007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3.2亿元,增长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73亿元,增长21.6%;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0.5亿元,增长6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3亿元,增长39.5%;域外招商引资实现3.6亿元,增长60.3%;实际利用外资实现537万美元,增长46.2%;出口创汇实现1.76亿美元,增长6.6%。
凌海市现辖2个街道办事处,10个镇,8个乡,1个农场。下设440个村民委员会、32个居民委员会。
2个街道办事处为:大凌河街道办事处、金城街道办事处。
10个镇为:石山镇、余积镇、双羊镇、班吉塔镇、沈家台镇、三台子镇、右卫满族镇、闫家镇、新庄子镇、翠岩镇。
8个乡为:大业乡、西八千乡、建业乡、温滴楼满族乡、白台子乡、谢屯乡、安屯乡、板石沟乡。
1个农场为:大有农场。
新译通凌海翻译成功案例:
凌海市金禾实业有限公司
凌海市山庆制药有限公司
凌海市鑫源食品有限公司
凌海市摩托车工业有限公司 凌海市绿宁蔬菜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有关凌海的一般知识:
历史沿革
锦县(州)之名始于辽代,起源小凌河。据《奉天通志》载:“小凌河古名唐就水,又日参柳水,辽称小灵河,金、元易灵为凌,明迄今仍之,源出热河省凌源县,迳锦县城西北三里左受二郎泉河,又东南过北宁铁路,绕城西南而东,以其回旋如锦名日锦川,县名亦取于此”。
锦县(州)战国时是燕辽西郡地。秦、西汉属辽西郡。东汉为辽东属国地。三国属幽州昌黎郡。晋朝的前燕、后燕时属平州昌黎郡,仍属徒河县(《奉天通志》卷五十二)。北朝时属营州昌黎郡。隋为辽西郡之沪河县。唐属营州,在境内设汝罗守捉。辽代始建锦州,辖永乐、安昌两县,属中京道。金仍名锦州,辖永乐、安昌、神水三县,属北京路。元沿称锦州,属大宁路。明为广宁中左二屯卫。清为锦州府所辖的锦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分锦县西境设锦西厅(在家屯)。清宣统三年(1911年)裁县归府。
民国二年(1913年)裁锦州府治,改府为县隶辽沈道。1929年废除道治,属辽宁省。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仍属锦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实行锦省制,设锦州省,锦县属锦州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二月一日置锦州市,县、市分治同隶锦州省。锦县公署仍驻锦州市内。1945年“九·三”胜利后,锦县曾为我党的游击区。1946年至1948年一度被国民党领属,当时仍称锦县。
1948年10月锦州解放后,锦县人民政府设在锦州城北流水堡屯。1949年初锦县人民政府迁至大凌河村,隶属辽西省。1954年撤销辽西省,属辽宁省。1956年至1958年为锦州专员公署辖县。现为锦州市辖县。1993年6月撤销锦县,设立凌海市。
旅游资源
凌海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民间文化活动异彩纷呈,书法、剪纸、绘画、摄影在辽宁省占有一席之地,是全国文化先进市。境内名胜古迹繁多,有清嘉庆、道光二帝撰文立碑的明清古战场遗址、国内现有十余座花塔之一的辽代花塔等,均保存较为完好。全国闻名的观音洞、十三峰、翠岩山和茶山寺等景致颇佳的旅游胜地也座落境内。
自然资源
凌海市地处北温带,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610毫米,无霜期160—180天。
年日照时数为2700多个小时,适宜种植各种北方作物和蔬菜。境内有大小山岭77座,均属松岭山脉和医巫闾山余脉的延伸部分,已探明的黄金、煤炭、膨润土、花岗岩等金属和非金属矿藏20多种。全市有耕地面积9.4万公顷,草地面积5万公顷。全市水资源总量为5.4亿立方米,流长在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条,分属于大凌河、小凌河和辽河三个水系。其中,大凌河流程为85公里,流域面积为
842平方公里,是理想的种植业和林业开发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