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学
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作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美学课的重点是介绍人类审美活动的最基本情形,切实培养大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大学美育中的基础理论课程,面向全校文理科各专业学生开放。只要你爱美,它就与你有关
新译通美学翻译成功案例:
清华大学美术系 厦门大学美术系
四川大学美术系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
河北大学美术系 滨州学院美术系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 复旦美术系
浙江大学美术系
出于对我公司的信任,许多企业全权委托我们全部负责其资料翻译及会议口译任务。新译通以领先业内的信息化工作流程为您提供高质量的翻译服务:专业管理、量身定制、精英团队、专家审稿。
有关美学的一般知识:
美学意义上的典型
美学意义上的美按照属性可以分为主观美、客观美和主客观相通美等。
在美学意义上,所谓的典型是指可以看之为美的“范式”。
在此意义上,主观美派把这种典型看作是审美者本人的实际经验,是客观世界与之是否相同的“符合论”,凡是可以引起审美主体对经验“回忆”的都可以看做是一种典型。
客观美派认为,典型是实际存在的,是审美者视之为“尺度”的一种存在,用这种“尺度”来进行审美的实践,凡是与这种“尺度”相一致的就可以视之为典型。
主客观相通派认为,在实际审美活动中,典型是主体对实际审美活动中的客观美的概括与归纳,从中分析出美的“范式”,这种“范式”可以作为以后审美活动的指导。
美的形象性
美的形象性是指美通过符号形式创造具体可感画面的特性。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美必须通过形象来呈现;美的呈现依赖人的直觉;美的形象具有流变性;其最高境界是音乐。
喜悦与悲哀这些情绪都获得了质感,呈现为柔条、芳春
、落叶、劲秋、带露的花和惊飞的鸟这样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这些美的形象的呈现是依赖于人当下的直觉的,意象与情趣共同构成了美的生命;同时,美的形象具有活力丰沛的生命节奏与韵律,往往是流动和变易不居的,而且,在中国美学中,美的形象所内涵的节奏与韵律被看成是跃动在宇宙和心灵深处的深层音响的显现,所以音乐被视为美的最高境界。。
美的感染性
美的感染性是指美具有使人感动的特性。有三层含义:美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感,人与物之间的动感,以及人的精神性快感。美的风景使人心旷神怡、美的诗篇感人至深、一个故事催人泪下、一种场景令人震惊等,这些都是说明美具有"感染性"。
自然美的特征
自然性、形式性、变易性。
自然美的自然性,是指自然物的美具有非人为的天然属性。"花自飘零水自流",它的属性和形式是天然呈现着的,而非人类主观意志所改造成的。同时,自然美的存在是一种现实的自然性存在,其本身不构成人类的社会关系。
自然美的形式性,是指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技美相比较而言,自然物的形式因素在自然美中具有主导作用。自然物作为审美对象而呈现,首先是以赏心悦目的直观形式吸引人的注意力、想象力和情感,而不是它们的内在意蕴。而且,对人类来说,在特定的对自然的审美体验状态中,自然物的形式本身似乎就意味着意义。
自然美的变易性。这是指自然物的美具有变动特性。理解这个特征有一定难度,可以从三方面来把握:第一,自然事物本身充满活力。第二,自然事物唤起人的不确定联想。第三,人赋予自然事物以不同的意义。
|